可能在很多人眼中,去更加發達的國家,當「外勞」、「跨國打工」,工資高、也體面。
但是,「現實」總是要比「理想」苗條許多。在七大姑八大姨口中的「xx家小x可牛啦,人家在加拿大工作吶」、這樣所謂的「光鮮」,又有幾個是真正光鮮的呢?
照片中的11位越南姑娘,想必也是老家親朋好友口中的「成功人士」——在日本有穩定的工作、工資高出越南幾倍不止、是家里的「頂梁柱」······她們有個共同的名字,叫作「技能實習生」。
在勞動力短缺、尤其是廉價勞動力短缺的日本,從很早以前,就開始效仿歐洲,積極引入外國勞動力,還特別推出了「技能實習生」的一系列政策,為想要來日本「撈金」的打工人大開綠燈。
如今,越南已經超過中國,成為外勞輸入最多的國家。
不過,妳很難在日本的各大頂尖企業,發現越南人的身影。美其名曰的「技能實習生」,「技能」兩個字,大多藏在日本鮮有人知的各個角落——酒店的打掃間、郊外的紡織廠、制作一次性餐具的工廠······
「在越南的時候,我們都一直聽人家說,日本的一切都特別好,去了就是享福。到了日本之后,才發現理想和現實的差距,實在是太大了。我們(之前)工作的地方很臟,住的地方環境也很惡劣······」
來自越南的技能實習生阿雅,為了還清老家150萬日元的債務,下定決心要在日本「闖出一番天地」,多多地掙錢,給家人和兒子更好的生活。
「在越南的時候,(負責聯絡越南人赴日做技能實習生的)中介公司說,日本的工資是越南的10倍,只要去了日本,迅速攢下300萬,不是什麼難事的。」
離開才4歲的兒子,離開母國,阿雅來到了人生地不熟的異國他鄉。語言不通的她,只能依靠中介公司,任憑他們安排工作,沒得挑。
位于愛媛縣的、阿雅「實習」的縫紉工廠,燈光昏暗、設備簡陋,在這樣連外面的陽光都難透進來的狹窄空間,一坐就得是一整天。
在阿雅自己記錄的加班時間中,從早6點做到晚7點半是常事,上工的時候天還沒亮,下工后也看不到太陽——平均每天要加5個小時的班,甚至連休息日都被叫過來繼續做。
按照阿雅的記錄,去年8月,她一共加了157.5個小時的班。
「當時確實很累很累,坐在縫紉機前,保持同一個姿勢一整天,每天下班都累到不行。
但當時的我想著,辛苦熬過來的時間,都是會給加班費的。所以,為了兒子,為了盡量多掙錢寄回家里,就一直堅持下來了,也幾乎沒有拒絕過加班。」
然而,在阿雅收到當月工資單的時候,她傻了。加班費,被公司做了手腳。
這家黑心的公司,把加班工時分成了兩部分,一部分(22小時)按照日本的法律規定給出了正常的加班費,剩下的一大部分,竟然按照每小時400日元結算。要知道,日本小時工的最低時薪(除部分欠發達區域),基本都在1000日元/小時以上。
通算下來,這家公司欠阿雅200萬工資、欠全部技能實習生2700萬。
對于很多工薪「社畜」來說,最快樂的事,莫過于結束一天的工作,能回到自己溫馨的小窩,舒舒服服地洗個澡,再愜意地吃頓飯。
不過,阿雅和幾個同樣來自越南的「技能實習生」,并沒有一個「治愈系小家」可以回。公司安排的合租宿舍,似乎只能保證「有床睡覺、下雨不愁」。
浴室門是用報紙糊的,里面的墻板也都早已破爛不堪。
廚房的地板被水泡得凸起、柜子門合不緊、墻壁也全是臟污。
水龍頭的水也是關不上的,只能讓它一直這樣流。
臥室的墻角,全是霉斑。
阿雅每天唯一的快樂時光,也許就是和兒子視訊通話的短暫時刻了。
想用自己勤勤懇懇付出的勞動,換取相應的回報,給家人更好的生活——就是如此單純的指望,讓阿雅、以及眾多和她一樣的越南人遠離家鄉,長年待在陌生的國度。「有付出,就一定會有回報吧!」這是她們自始至終的祈愿。
另一邊,公司雇主雖然很是「吝惜」發出的工資,但卻毫不吝惜「差別對待」。
擁有和阿雅類似遭遇的另一位越南實習生就說,自己曾經實習的公司主管,罵越南人都是一群傻瓜,傻瓜不配拿正常人的工資。
忍無可忍的阿雅和其他技能實習生,找到了「日越共生支援會」,希望能協力要回自己的血汗錢。
準備通過法律手段維護實習生權益的支援會,卻突然收到了公司方面的函件,表示公司已經破產。
錢是很難再追回來了,但如今的問題并不在這里——如果不盡快找到下家,阿雅她們將很快會被遣送回國。
好在,支援會為阿雅等人找到了新的實習公司。
全新的工作環境,讓大家也有了新的希望。雖然依舊是紡織縫紉工作,但看到明亮整潔的工作間,大家才終于有了點「技能實習生」的「身份感」。
新的宿舍,也換成了沒有霉點、沒有漏水的「正常居室」。
大家聚在一起,吃著用越南調料制作的便當、用家鄉話談天說地。
即便是短暫的午休時間,因為有同鄉的陪伴,歡聲笑語之間,整個休息室也是暖意盎然。
這天,阿雅和其他實習生們一起在新的宿舍,準備著一頓特別的「大餐」。
她們想要用家鄉風味,款待支援會的工作人員們。
琳瑯滿目的越南特色餐食,像極了年節婚宴時刻的高規格席面。
沒有大桌子,大家就把隔熱墊鋪在榻榻米上,圍坐而食。
阿雅用磕磕絆絆的日語,和支援會的人交流著。「現在這個新的公司,很忙。但是沒關系,可以的。」
「努力掙錢,不能抱怨」——這是很多外勞的對自己的「心理建設」。
她們不是擁有多國語言能力的語言人才、也不是擁有高學歷的稀缺型高新人才。在她們眼中,或許「1條出路」,便是「全部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