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傳聞在老虎還會抽煙的年代里,「俠」是社會上的黑惡勢力,是社會上的不安定分子,這些人往往與犯罪、混亂聯系在一起。郭解、關中長安樊仲子、槐里趙王孫、長陵高公子、西河郭公仲等,都是歷史上鼎鼎有名的游俠之士,可惜最終都無法逃過朝廷的處罰。金庸先生在他的小說中將「俠」字升華,成為了武林人士畢生最高的追求,而「俠客」的最高使命便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在他筆下這類人物很多,北宋年間的蕭峰、南宋時期的郭靖、楊過等,都是武林中了不起的大俠,江湖人士提到他們的名字無不翹起大拇指道一聲好。三人之中又以蕭峰為人最為豪爽、行事最為霸氣、干脆,在當時武林人士眼中,天下恐怕沒有蕭峰辦不到的事情。他出任丐幫幫主,將丐幫整頓的蒸蒸日上名揚四海;他為國為民,率領丐幫弟子保家衛國,干了一樁又一樁大事,武林人士感念其恩德、感嘆其武藝過人,遂送了他一個稱號——北喬峰。
可惜這樣一位大英雄最終還是死在了雁門關外,何以蕭峰這樣一個好人,竟會落得這般凄涼下場呢?
段譽初見蕭峰之時便被他勃勃英氣所折服,感嘆此人定是燕趙北國的悲歌慷慨之士,遂有心同他結交,二人不「打」不相識,段譽以能有這樣一位英勇威猛、豪爽仗義的大哥而自豪。
阿朱見蕭峰威風凜凜,贊他宛如一頭雄獅,不禁芳心大動,蕭峰一身俠骨卻也有柔情,數日療傷、睡前故事、對她無微不至的關懷,為了她勇闖聚賢莊這龍潭虎穴的舉動,深深感動了阿朱,從此她對蕭峰無法自拔。在她眼里蕭峰是氣蓋當世的大英雄,是雄鷹,不與羊群為伍。
阿紫性格刁蠻,很難想象天底下還有男人能管得住她,然而當她遇見蕭峰以后便深深為他的男子氣概所感染。阿紫自幼被父母拋棄,所以她缺愛,蕭峰答應了阿朱的臨終遺言盡心照顧阿紫,不曾想因此俘獲了阿紫的芳心,在阿紫眼里天底下沒有蕭峰辦不到的事情,蕭峰給予的安全感令阿紫大為滿足,她自己恐怕也沒想到竟然會愛蕭峰愛得那般深沉。
風波惡贊他:「喬幫主仁義過人,不愧為武林中第一大幫的首領。風波惡十分佩服。」呂章說他為人光明磊落,從前沒做任何壞事;丐幫長老哪一個不是對蕭峰佩服的五體投地?玄慈、汪劍通時刻提防蕭峰,到頭來還不是被蕭峰的英雄氣概所折服?甚至連全冠清都贊其「才略過人,英雄了得」。
在粉絲眼中,蕭峰是人杰,有吞吐宇宙之機,慷慨豪邁世所罕見,為罷兵亂之災,不惜赴湯蹈火,脅迫耶律洪基下令「終其一生,不許遼軍一兵一卒越過宋遼疆界」,以斷箭自盡于雁門關外以表示自己的清白與決心,此等人物的確是上等人物。
這些都是蕭峰的優點,古人云「人無完人」,蕭峰有優點,也有缺點,或許只有路人才能清楚知道蕭峰的壞。
從路人角度咱們細數蕭峰三大罪。
第一罪:心狠手辣,寡情少恩。段譽乃蕭峰之結拜兄弟,蕭峰清楚段正淳乃段譽之父,然而當他聽聞段正淳乃自己殺父仇人之后當機立斷便做出了殺死段正淳的決定。區區段譽的結義之情在他心中不值一提,都說蕭峰重情重義,可他要殺兄弟之父而不過問結拜兄弟,這到底是不是有義?
江湖人士常說遼國人是豺狼虎豹,兇狠殘忍,并非虛言,蕭峰不顧念兄弟之情而要殺兄弟之父,最終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害死了阿朱)。在粉絲看來,蕭峰這是大丈夫不拘小節,在路人看來蕭峰未免過于心狠手辣,不顧念兄弟情義則未免太過寡情少恩。
第二罪:蠻性發作,眾叛親離。崇拜他的人說他從前沒做壞事,為人仁義,是個光明磊落的大丈夫。
討厭他的人則認為蕭峰之所以前期是個好人,乃是因為他在隱忍,他們認為遼國人兇殘暴虐,勝過了毒蛇猛獸,蕭峰也不例外。聚賢莊之戰,蕭峰一開始還能克制得住,面對丐幫故人他沒有下狠手,面對與他為難的中原人士他也沒有到非要置人于死地的地步,因為他時刻牢記著自己在杏子林中許下的誓言——「有生之年,決不傷一條漢人的性命,若違此誓,有如此刀。」可當他蠻性發作起來,便什麼也不顧念了,于是乎在聚賢莊中他殺紅了眼——喬峰殺人之后,更加出手如狂,單刀飛舞,右手忽拳忽掌,左手鋼刀橫砍直劈,威勢直不可當,但見白墻上點點滴滴的濺滿了鮮血,大廳中倒下了不少尸骸,有的身首異處,有的膛破肢斷。這時他已顧不得對丐幫舊人留情,更無余暇分辨對手面目,紅了眼睛,逢人便殺。奚長老竟也死于他的刀下。
此刻蕭峰遼人殘暴本性顯露無疑,中原武林那些口口聲聲力挺蕭峰的人,從此再不敢、也再不想為蕭峰說一句好話。
第三罪:左右搖擺,兩面三刀。他既然立誓不傷漢人一條性命,就應當履行自己的諾言,結果呢?聚賢莊殘害了一大批愛國人士的性命;杏子林中他口口聲聲說這一生要為國為民(此處的「國」是大宋),到頭來卻投靠了耶律洪基,成了遼國南院大王,真真正正成了大宋朝廷乃是大宋整個武林的死對頭。
如果蕭峰始終這樣保持下去倒還好,畢竟他本來就是遼國人,金庸筆下大俠至高使命乃「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他是遼人,為自己的國家遼國而努力奮斗是應該的,無所謂好人壞人,只是立場不同而已。然而他最終又倒戈了,他再度背叛了自己的國家,雁門關外他終于還是對耶律洪基下手了,他擒住了耶律洪基,擒住了自己的結拜兄弟(第一罪),逼他簽訂了兩國和平條約,此刻他又成了自己國家遼國的叛徒。
蕭峰身上固然存在許多優點,但也存在許多不可抹去的缺點,他為什麼會死?因為他的這些缺點決定了他不能有好結局,恰如他本人所講:「陛下,蕭峰是契丹人,曾與陛下義結金蘭,今日威迫陛下,成為契丹的大罪人,既不忠,又不義,此后有何面目立于天地之間?」
若他「折箭為盟」后從此退隱江湖隱居山林,那麼在遼國人眼中他是叛徒,在大宋人士眼中他也不是什麼英雄好漢,人們提到蕭峰時,只會說這是一個左右搖擺、兩面三刀的墻頭草,人們只會說蕭峰是「莽呂布」,不信咱們看看原文,即便蕭峰自盡了以后,人們還是對他議論紛紛,喜歡他的人說:「喬幫主果真是契丹人嗎?那麼他為什麼反來幫助大宋?看來契丹人中也有英雄豪杰。」不喜歡他的人則說:「他雖于大宋有功,在遼國卻成了叛國助敵的賣國反賊。他這是畏罪自盡。」
所以他必須死,他舍身取義、因仁而死完美符合儒家的道義與精神,這一死耶律洪基內心便犯了嘀咕——耶律洪基見蕭峰自盡,心下一片茫然:「他到底對我大遼是有功還是有過?他苦苦勸我不可伐宋,到底是為了宋人還是為了契丹?他和我結義為兄弟,始終對我忠心耿耿,今日自盡于雁門關前,當然決不是貪圖南朝的功名富貴,那……那卻又為了什麼?」而大宋人士對蕭峰的看法也會得到很大程度的改變。
正是蕭峰身上缺點太過明顯,便注定了他沒有好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