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水準得到了顯著的提高,使得父母們有能力也更加願意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但這種愛一旦過了頭,就會讓原本可愛的孩子變得自私,變得任性。
王先生的女兒已經4歲了,平時都是媽媽照顧女兒,但因為妻子回娘家了,家裡只留下王先生和女兒了。由于在家,父女倆相處的也比較融洽,在吃完晚飯後,王先生打算帶女兒出去走走,就當是散步了。
走著走著就來到了商場裡面,女兒由于很少和爸爸出門,所以一路上都比較安靜,牽著爸爸的手顯得十分乖巧,但是就在女兒路過一家精品店的時候,女兒被門口精美的商品吸引住了,直拉著爸爸往店裡走。
但是在逛了一圈過後,在準備出去時,女兒卻怎麼都不肯離開,並要求爸爸給自己錢讓自己買東西,但爸爸認為女兒買那個東西毫無用處,並不同意購買,女兒看到爸爸轉身就走,哇的一下就在店裡大哭大鬧,威脅道"不買我就不起來",爸爸為了不影響店裡的生意又不想妥協,把女兒抱出了店,然後就不管女兒了,只是在一旁陪著女兒。
女兒漸漸的哭聲也沒了,只是安靜的躺在店門口的地上,爸爸也沒打算妥協,便一直讓女兒躺在地上,也不勸女兒回家,就這樣爸爸靜靜的在女兒旁看了3個小時。
首先這個女孩在被媽媽照顧時,可能就經常用這一招來讓媽媽妥協,但是這招用在爸爸身上就不那麼靈了,而爸爸可能也帶著教育教育女兒的心理,不願意給女兒一個"耍賴不講理的哭鬧就會讓父母妥協"的心理暗示,所以哪怕是在旁邊看著女兒也沒有妥協。
其實孩子在外撒潑來讓父母妥協的做法在生活中很常見,如果父母按照孩子意願給孩子買了,那麼孩子下次也會用這種方法來滿足自己的需求,而如果不給孩子買,孩子一直撒潑和哭鬧也會讓父母很是尷尬。
孩子對于抗拒誘惑的能力比不得成人,所以當孩子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對于錢沒有概念的孩子自然就會想要,所以不管是在超市還是在商場,經常可以到有孩子駐守在某樣東西面前不肯離開,然後家長的拒絕就讓孩子感覺到委屈和得不到滿足,于是就開始哭鬧打滾。
如果想要孩子在你商場中可以安靜的和父母進行溝通,那麼在家提前溝通好是一個很好的方法,比如"你跟我去商場不可以買東西哦""你今天只能買一個玩具"等等,如果孩子答應後在孩子心中就有一個暗示,就算是孩子真的想要某件東西,孩子也不會直接哭鬧來威脅父母。
一開始就想要孩子按照家長的想法去執行顯然是不現實的,孩子的任何行為都有一個磨合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就是給孩子建立習慣的好時機。
如果不想讓孩子以哭鬧的方式來讓父母妥協,那麼父母在原則性的約定上,一定要保持強硬。比如說約定好了不買東西,但是孩子就是不肯走,不能輕易的向孩子妥協,避免孩子養成你這種習慣,並且還要給予適當的懲罰。當然孩子如果按照約定執行了,父母也要給予孩子獎勵和誇獎。
還有一個方法就是給孩子固定的零花錢,讓孩子自己去分配屬于自己的錢,如果孩子買不起父母直接跟孩子說錢不夠就可以,這樣既能鍛煉孩子對于金錢的概念,也是學習算術的方法。
並且如果孩子真的要買一件玩具錢不夠時,可以預支之後的錢,在之後孩子再要買東西,就可以跟孩子說"因為你買了那件玩具,所以現在沒有錢買了"。
孩子就像一張白紙,父母的教育就是落在紙張上的色彩,而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同,都會影響孩子"這張畫"的好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