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華山二次論劍后,郭靖、黃蓉返回桃花島的途中遇到了穆念慈母子,穆念慈請求郭靖、黃蓉為其孩兒取一個名字,夫婦二人念及孩子父親楊康當年多行不義以至于下場凄涼,遂給這個孩子取了一個名字——楊過,字改之。希望他能做一個好人,不要像他父親那樣為武林人士所不齒。
《神雕俠侶》的故事便是圍繞這個孩子展開的。早年的楊過犯了許多大錯,他的人生與他的名字之間仿佛有一條神秘的連線,他一直有過錯,但也一直在改正(過而改之)。縱觀楊過這一生,他犯下的過錯太多了,目無尊長、叛出師門、與小龍女的師徒戀、投靠忽必烈、與金輪法王狼狽為奸、謀劃刺殺郭靖等,倘若沒有郭靖的淳淳教導、沒有黃蓉早年的教育,楊過恐怕會重走他父親楊康的老路。
楊過一生所有過錯中有有一件事最不可原諒,如果當年他沒有倒戈,我想郭靖將會得到善終。
襄陽最著名的人物非諸葛亮莫屬,武侯天縱奇才才冠三國,睥睨天下誰與爭?他一生赤膽忠心,更是后世人們心中的楷模,郭靖亦十分崇拜,因此立誓要與襄陽城共存亡。可惜當時宋朝皇帝昏庸,一而再再而三任用奸臣,到了《神雕俠侶》之后十三年,襄陽城最終還是被忽必烈的鐵蹄攻破,郭大俠夫婦雙雙死于襄陽城中——師父頓了一頓,接著道:「襄陽城破之日,郭大俠夫婦與郭公破虜同時殉難,屠龍刀不知下落......」
雖然說歷史大勢不可隨人類意志所改變,但小說改一改又何妨?在金庸小說里,郭靖其實可以不用死,這一切都得怪罪到楊過頭上,如果不是他臨陣倒戈,郭靖將有美好的結局。
人不可有復仇之心,一個人只要有了復仇的念頭,到頭來都不會有好下場。早年的楊過就被仇恨的種子所吞沒,為了復仇他投靠了蒙古忽必烈,通過大小武刺殺忽必烈被俘這件事,楊過陪著郭靖來到了忽必烈大賬中,三言兩語談不攏眾人大打出手——豈知郭靖近二十年來勤練「九陰真經」,初時真力還不顯露,數十招后,降龍十八掌的勁力忽強忽弱,忽吞忽吐,從至剛之中生出至柔的妙用,以此抵擋三大高手的兵刃,非但絲毫不落下風,而且乘隙反撲,越斗越揮酒自如。
面對蒙古三大高手,郭靖游刃有余絲毫不處下風,如果不是楊過這個累贅郭靖早已脫身,當然這都不算什麼,咱們郭大俠看似腦子不好使,卻也有自己的計劃。
郭靖帶著楊過一路打一路跑,他故意繞著跑,因為他的目的很簡單——拿下忽必烈。既然你們不讓我走,那我就將計就計一舉擊斃忽必烈,正所謂擒賊擒親王是也!本來郭靖的計劃很成功,然而偏偏在這個時候楊過又倒戈了——楊過假意搖晃身子,說道:「那大漢不是我敵手,但不知怎的,我一運真力,一股氣走逆了,丹田中痛如刀絞。」
不得已之下郭靖只得將楊過背在自己身上——楊過猶自遲疑,郭靖雙腿蹲下,將他拉著伏在自己背上。如此一來他的行動受到很大的限制,出手、移動速度大大減弱,以至于錯失了最好的刺殺忽必烈的機會——郭靖掌風虎虎,當者披靡,一名親兵被他掌力掃得向外跌開,【只須再搶前數步,掌力便可及忽必烈之身】。眾親兵舍命來擋,又怎敵得住郭靖的神勇?國師眼見危急,金輪飛出,往郭靖頭頂撞去。
郭靖低頭讓過,腳下絲毫不停。
所謂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如果當時楊過沒有倒戈,郭靖無需背負楊過,那麼憑借他的身手、他的絕妙身法,完全可以追回那數步之差,在他那霸道威猛的降龍十八掌真力之下,忽必烈焉能活命?
這是楊過一輩子犯過的最大的錯誤,不過好在他能及時改正,其后多次營救郭靖一家人性命,并在襄陽城外擊斃了蒙哥,算是丹當作對郭靖的補償吧?在我看來,如果楊過當年沒有倒戈的話,後來很難出現郭靖戰死襄陽的結果,畢竟忽必烈一死,郭靖再無后患。
可惜世事豈能盡如人意?恰如金老本人所說——天道不測,世事難言,一切豈能盡如人意?人世間悲歡離合,禍福榮辱,往往便只差于厘毫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