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一部好的作品之所以為經典,不是因為它技巧多高超,而是它能撞擊到每一個人的心靈。」
而《霸王別姬》,這部歷經三十餘年的作品,如今讀起,依舊讓人心潮起伏。
雖然這部作品被搬上銀幕,成為了華語電影的巔峰之作。
可在李碧華的書中,無論是對時代的刻畫,還是對人性的剖析,都要比銀幕更加厚重,更加深沉。
黃宗羲曾說:「情者,可以貫金石,動鬼神。」
一個「情」 字,可驗人性千百態;一個「情」字,可證世間億萬形。
下等人薄情
下等人,最是薄情寡義。
這份薄情,在于偽裝,在于利益面前的不念情義。
薄情之人,從不會真心投入感情,那些幫助與照顧都是隨手而為,一旦自己利益受損,便會毫不留情地摒棄一切,只為自身無恙。
那一年,九歲的小豆子被母親送進戲班,因出身卑賤而被其他孩子欺負。
身為大師兄的小石頭看不過去,一心庇護著他。
之後,兩人一起練功,一起受罰,從小到大這份情誼從未斷開,這份溫暖讓小豆子刻骨銘心,一份情愫也在小豆子心中紮根發芽。
成年後,小豆子取藝名程蝶衣,小石頭取藝名段小樓,兩人的《霸王別姬》名動京師。
在程蝶衣看來,段小樓便是「楚霸王」,一身傲骨,一世擔當。
可實際上,段小樓只是披著「霸王」的皮,他的心中只有自己,從無他人。
面對入情至深的程蝶衣,段小樓不過一笑了之,認為師弟「不瘋魔不成活」,對他來說,唱戲不過是份糊口的工作,何必認真。
袁四爺邀他們入府,段小樓赤裸裸地對蝶衣說出真相:「我是假霸王,你是真虞姬。讓他栽培你一個人去吧。」
段小樓被捕,程蝶衣忍辱前往兵營唱戲,前去救他,可換來的卻是段小樓的唾棄。
然而,段小樓的骨氣卻也只是偽裝,面對陷害,他卻揭發蝶衣為敵軍唱戲,與他劃清了界限。
說到底,段小樓和程蝶衣,終是兩個世界裡的人,一個情根深種,一個卻薄恩寡義。
其實,薄情之人,往往如此,他們愛的永遠只有自己。
任何感情,在他們眼中都無法相較于自身,那些情深義重,都會在某些關鍵時刻,被自私所取代,變得一文不值。
劉震雲說:「深淵有底,人心難測。」
人生在世,經歷越多,越要擦亮眼睛,分辨真心,否則一不小心就把真情給錯了人。
一份感情值不值得擁有,往往不能看相處時的表現,而要看共苦時的抉擇;
一個人是否下等薄情,也不要看他的身份地位,而要看他態度的轉變。
保護好自己的內心,不高估也不追求,保持清醒,才是感情中最聰明的選擇。
中等人癡情
湯顯祖在《牡丹亭》中寫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段小樓因一次意外,救下了菊仙姑娘。
見慣了太多薄性之人,菊仙對這個「仗義霸氣」的男子十分感動,她覺得這就是值得託付的男人。
于是她用全部積蓄為自己贖身,然後嫁給段小樓。
菊仙全心全意地愛著段小樓,愛到甘願失去自我,甚至不惜得罪程蝶衣。
在段小樓被眾人圍住時,大著肚子的她沖進人群裡,緊緊地將他護在身下,最終導致失去寶寶;
在段小樓入獄時,她放下身段,去向程蝶衣求情,只為能夠救愛人一命。
然而,癡情總被辜負。
段小樓被人迫害,為了自保,口口聲聲說菊仙出身下賤,自己從未真正愛過她。
聽到這些話,菊仙的世界徹底崩塌,萬念俱灰之下,她選擇了 離開。
一世癡情終錯付,半生清夢意難平。
世人常說:「情深不壽,強極必辱。」
用情至深的人,往往難有好歸宿。
感情是雙方配合的遊戲,只有雙方共同付出,感情才會繼續下去。
若一方愛得滿,另一方無所顧忌,感情遲早會陷入絕境。
感情七分為人,深藏真心不換;
留得三分為己,換得緣去自由。
被愛,必然幸福;無愛,也不必糾纏。
找一個內心向善,願意彼此付出的人,才是感情裡最重要的事。
上等人忘情
《世說新語》中說:「聖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鐘,正在我輩。」
「忘情」,是不為情牽夢繞,看得透,放得開,把一份感情處理得豁達灑脫。
程蝶衣曾問段小樓,還記得第一次一起登臺唱《霸王別姬》是在哪嗎。
段小樓回憶不起來,可程蝶衣卻記了一輩子。
為了這份記憶,程蝶衣當了一輩子「虞姬」,半生「女嬌娥」。
為了這份記憶,程蝶衣失去了尊嚴,失去了骨氣,失去了一生追求的信念。
然而,分離了22年後,兩人最後一次合演《霸王別姬》。
台下空空如也,恍如隔世,一切早已物是人非。
段小樓讓他再背一次《思凡》,程蝶衣脫口而出:「我本是男兒身」。
一瞬間,程蝶衣醒了,自己本就是男人,從不是什麼戲中的虞姬。
至此,兩人各奔天涯,再無瓜葛。
他與段小樓的糾葛,從迷戀,到交惡,再到明悟自身,最後終是相忘于江湖。
李碧華在書中寫到:「戲子入畫,一生天涯紅塵孽債皆自惹,何必留傷痕?」
是啊,人生如戲,何必執意。
「相濡以沫」很讓人感動,但有時候學會放棄和看開,「相忘于江湖」,才是真正的通透。
忘情並非無情,而是情至深處,明白其中緣由,最終解脫彼此,放棄執著。
那些過去的恩怨,不得的遺憾,終會忘記,然後在這萬丈紅塵之中,尋找真正屬于自己的悲喜。
李碧華在書中寫到:「暑去寒來春複秋,夕陽西下水東流。」
世事無常,曲終人散;人生如夢,徒留遺憾。
一部戲一個人生,一部戲一場輪回,台前幕後,真假虛幻,從不在個人的演繹,關鍵在于對命運的抉擇。
人這一生,能陪你走到最後的人,永遠是你自己。
有些人,該忘則忘,留心不如隨緣;有些事,該放則放,執著不如看淡。
莊子說:「得者,時也;失者,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
得失隨意,去留無心,只要放下,一切哀怨情傷便不能入懷。
就如書中的每個人,縱有萬般能耐,終也敵不過天命,唯有明悟自身,方能在煩亂的世界中,得到一絲慰藉。
生命的溫度,在于以平常之心看世界;靈魂的價值,在于以淡然之心過生活。
人生起伏,難免悔恨,但既然活著,就要努力走下去,放平心態,哪怕物是人非,也懂得擁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