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龍八部》、《倚天屠龍記》這兩部小說有一個相同點,金庸先生都在這部作品中安排了一位武功超越一流高手好幾個數量級的人物。《天龍八部》中掃地僧的武功遠非蕭峰、鳩摩智等人所能比,而《倚天屠龍記》里的張三豐則是江湖高手不可戰勝的存在。
究竟張三豐的武功達到了什麼水平,咱們無從得知,但是從小說里的兩段內容可以得到一些啟發,第一段是金庸先生的旁白——張三豐成名垂七十年,當年跟他動過手的人已死得干干凈凈,世上再無一人。他武功到底如何了得,武林中只流傳各種各樣神奇的傳說而已,除他嫡傳的七名弟子之外,誰也沒親眼見過。
第二段是他對陣玄冥二老時的表現,名震江湖的玄冥二老在張三豐面前猶如三歲孩童——張三豐愛徒慘死,心如刀割,但他近百年的修為,心神不亂,低聲喝道:「進去!」 那人左足力點,抱了孩子便欲躍上屋頂,突覺肩頭壓沉,身子滯重異常,雙足竟沒法離地,原來張三豐悄沒聲地欺近身來,左手已輕輕搭上他肩頭。
那麼問題來了——六大派圍攻光明頂的時候,張三豐為啥不去?我認為這背后藏著張三豐的一個陰謀,他故意不去!
明教勢力雄厚,然而只要擒賊擒王即可令其解體,這一點從成昆身上可以看出,當年若不是張無忌橫空出世,明教已經毀在成昆手里。以張三豐的武功,只要他想,明教就必敗無疑,他完全可以像當年的黃裳一樣,只身一人闖入明教總壇,手刃幾個明教法王、使者,明教必將一蹶不振(畢竟當時明教法王走了兩個,教主又不在)。
張三豐百歲高齡,這一點不可能想不到,他之所以沒這麼做我想與明教的使命有關,小說里張三豐雖然瞧不上明教,但也覺得它的存在是有意義的——
張三豐抬頭望著屋梁,冷冷地道:「明教雖多行不義,胡作非為,卻向來跟蒙古人作對。是幾時投效了朝廷啦?老道倒孤陋寡聞得緊。」小說開頭張三豐救了常遇春,當時他就說老道生平專殺韃子,他區區武當派如何能夠殺光韃子?所謂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留著明教,江湖不過混亂一時,況且哪一個時代江湖不亂了?即便沒有魔教,江湖不還是會亂?(比如五岳劍派)。滅了明教,那麼天底下就少了一個能夠正面與元朝抗衡的組織,這可就劃不來了。
所以張三豐何必出手?這筆賬他算的可清了,那他為何又派武當七俠去光明頂呢?
這很好理解,江湖各大門派都組織了明教之行,你武當派號稱天下名門正派,在江湖上與少林、峨眉齊名,如果大家都去,唯獨你武當派不去,豈能像話?
這個時候武當七俠的作用就顯露出來了。其實從武當七俠的表現來看,他們似乎也暗中得到張三豐的叮囑,例如武當高手對陣殷天正之時,本就可一舉滅了殷天正,他們卻一而再再而三讓讓步,如宋遠橋居然不跟殷天正正面交手,而是兩個隔空對打。
他們未與張無忌相認的時候,無忌受了傷,按理說這本是一舉滅了明教的最佳時機,結果他們自己不上,反而派了不爭氣的宋青書,武當七俠似乎處處都在給明教留一線生機。
話說這背后難道沒有張三豐的授意嗎?
張三豐畢竟是得道高人,他猶如江湖正邪兩派背后的提線人,控制二者平衡。在不消耗中原抗元勢力的情況下,保證中原武林的太平,實在了不起!他可「疼」明教了,不信你看他對殷天正、楊逍多客氣——張三豐久聞殷天正的名頭,何況他又是張翠山的岳父,楊逍在江湖上也是個大有來頭的人物,當下走上三步,拱手道:「張三豐恭迎殷兄、楊兄的大駕。」
張三豐實在不簡單啊!